清晨,在山东省禹城市伦镇高标准农田里,北斗导航无人播种机正划破薄雾。润德家庭种植农场负责人杨富勇的靴子踩在镇压过的麦田上,发出酥脆的声响。他俯身拨开墨绿的麦苗,露出土壤里蜿蜒的黑色滴灌带——这些毛细血管般的管线,正将水肥精准输送到每株作物的根系。远处,三架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在朝霞中划出银色的航迹。 近年来,禹城市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聚焦破解粮豆争地的难题,通过强化“书记抓粮”的工作方略,结合政策保底、技术引领、模式创新、延链增值,不断探索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新路径,有效实现了“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同频共振、深度融合。去年全市完成13.1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超额完成了德州市下达的种植任务。 市委书记苏兰武介绍,今年禹城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全市将围绕单产提升行动,在每个镇街建立一处100亩以上的科技示范田,集中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农机,带动全市玉米大面积均衡增产。 “密植+科技”获“一地三收” 朝阳渐渐升起,昔日春节过后浇返青水的忙碌景象逐步被春季镇压所代替。杨富勇正察看镇压后的苗情。“我的麦田去年全部深耕,适时播种,去年冬季为了控旺,进行了一次镇压。这几天通过实地了解,墒情不错,当前返青期就是抓紧镇压,促苗早发、促弱转壮,提温保墒。”他掏出手机展示“农田处方图”:“瞧,无人机拍的这张图,哪块地缺肥、哪片地正常,看得一清二楚。” 据杨富勇介绍,禹城市依托省农科院李升东教授建立的“绿色增粮协作网”微信群,吸收全市种粮大户参加,每天进行科普讲座、大家畅所欲言、交流种植管理经验,收获很大。春管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过去小麦返青便进行肥水管理,回头看既浪费了肥料、污染了环境,更不利于小麦及早返青。通过学习,把返青水改为清明前后的起身拔节水,省肥省水,还保护了环境,降低了成本,真是一举多得。 杨富勇是禹城市“豆王”称号获得者,在去年召开的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进会议上还作了典型发言,交流了他近年来在种植上的创新做法。他通过“6∶4大小行种植”模式(玉米大小行,边行0.4米,中间行0.8米),提高边行效益,降低收获机损率。结合玉米品种适配,即边行种植“农大778”(紧凑耐密)、中行种植“迪卡653”(株形高、边行优势明显),结合减垄增地、北斗导航、滴灌播种、增肥增密等配套措施,有效解决玉米中后期脱肥导致减产的问题。 “我们采用气喷式播种机,使复合种植玉米密度达到5000株以上,大豆达到7000株以上,特别是他首次将滴灌播种技术运用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解决了困扰当地多年大豆干旱出苗难的问题。”杨富勇介绍,再加上24小时“黄金时间”内完成封闭除草,对大豆适当追肥、病虫害早防早治等措施,产量再创新高,去年实现玉米单产突破1500斤、大豆单产突破180斤,每亩效益达到1800余元,效益和净作玉米相当。 手机变“农具” 小麦变“黄金” 傍晚的辛店镇电商产业园灯火通明。在辛店镇和秀春家庭农场的直播间里,农场负责人陈桂芳正将刚出笼的馒头掰开,密集的蜂窝结构在高清镜头下清晰可见。“这馒头香来自我们农场自己种植的小麦,从播种到磨粉全程可追溯。”她点击屏幕调出溯源系统,显示出小麦生长的全过程影像。 “我们加工的面条、馒头,采用的是‘中麦578’优质高筋小麦,通过传统加工方式,保留了麦芽糖等营养成分,做出来的面食既筋道又好吃!”陈桂芳一边展示新产品一边介绍。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硬是通过参加培训、勤奋好学,一步步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最终成长为“齐鲁乡村之星”。 陈桂芳拿出了刚刚蒸熟的馒头让记者品尝,虽然颜色没有市场上售卖的亮白,但是一股子麦香味扑面而至、食欲倍增。“粮食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好产品还得有好品种作支撑,我种植的小麦全部都是优质麦,从源头上保证了质量。”陈桂芳说。 循着机器的轰鸣声,正在车间指挥工人作业的陈桂芳丈夫秦玉勇也走了出来。“前年我投资50万元,购买了对辊式面粉加工机,目前已经拥有面条、面粉和馒头等多种产品,借助于电商销售和抖音,足不出户便销售一空。”陈桂芳告诉记者,除了选好优质品种外,更重要的是科学管理,这些年她通过增施有机肥、播前播后镇压、氮肥后移等技术,借助于雷肯、马斯奇奥和雷沃等新农具,从源头上保证了一播全苗。 陈桂芳还通过申报“绿色农产品标志”,注册“煜壇”商标,进一步实现了农产品的延链增值。目前除了她流转的400亩土地全部种植优质麦,每年还收购5万斤优质麦进行深加工,成为带动周边群众发家致富的“女强人”。 做好“加减法” 成本降腰包鼓 “不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以后的路子越走越窄!”辛店镇宏煊家庭农场负责人刘连喜正指挥社员们将刚腐熟好的有机肥通过撒施机进行春季施肥。他今年流转土地达到700多亩,肉牛存栏达到100多头,比去年翻了一番。同时年出栏肉鸭30万只。看着活蹦乱跳、牛鸭和鸣的热闹场景,老刘情不自禁地说起了他的“致富经”。 “你别看这几年养殖业不景气,但里面学问大着呢。首先牛犊子进价便宜,关键是咱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秸秆做到了废物利用、过腹还田。特别是大豆秸秆每百斤可顶替3公斤精饲料,亩均增收100多元,还省下了精饲料。”刘连喜介绍,把粪肥腐熟后又重新还田,少用了化肥,小麦的品质也提升了,真正做到了生态种植。 当看到养殖场放着音乐、牛儿喝着温水时,老刘自豪地说:“这你就不知道了,通过培训我才知道牛的智商相当于2岁的孩子,你对它好,它就可劲长,饮用了温水它就全力以赴地长膘,避免了能量消耗、有利于肉牛育肥。”正是凭着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去年刘连喜获得了“齐鲁乡村之星”的殊荣。 禹城,这片曾经“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的盐碱涝洼地,经过几代农技人员半个多世纪的接力攻坚,如今已蜕变为阡陌纵横的沃野良田。曾经这里的小麦产量低,而今天,在“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的双向奔赴中,禹城实现了粮食产量攀新高,这座千年粮仓也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田间,北斗导航的无人农机划出精准轨迹,无人机为作物开具“营养处方”;在车间,智能加工设备将优质小麦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在云端,农技专家解答着农户的疑问。这场从“田间”到“舌尖”的全产业链升级,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认知革命,从“卖原粮”到“卖蛋白、卖产品”的价值跃迁,正在重塑千年粮仓的基因。当清晨的薄雾掠过伦镇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当辛店镇电商产业园的直播灯照亮“煜壇”面食的包装线,一个传统农业县的新质生产力故事,正在黄淮海平原上生动书写。(孙小霞 张培强 王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