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合商报社主管

搜索
乡村振兴科技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中原沃野 秸秆成金——河南省秸秆饲料化助力农牧循环发展

2025-4-1 13:02| 查看: 5169| 评论: 0|来自: 农民日报

       位于我国中原腹地的河南省,以全国十七分之一的耕地生产了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超四分之一的小麦,是名副其实的“中原粮仓”。作为全国农业大省,伴随着粮食高产,秸秆产量也达到新高度——2024年,河南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在8000万吨左右。秸秆处理曾是困扰农户们的难题,如今,河南省用94.45%的秸秆综合利用率、超1500万吨的饲料化利用量,将秸秆转化成块块优质牛羊肉、杯杯香醇牛奶,推动全省养殖业振兴。
       “十四五”以来,河南省陆续出台《河南省肉牛奶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推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文件,将实施秸秆饲料化行动作为重点任务,大力推动农牧循环和种养结合模式,重点实施秸秆“变肉换奶”,40个养牛大县重点开展秸秆青黄贮、膨化、压块等饲料化高效利用,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变肉换奶”,促进农牧业发展
       在“中原牛都”南阳市新野县,新犇牧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新犇牧业”)的养殖场内,一头头肥硕的肉牛正在进食,公司负责人邹文彬告诉记者,牛食用的饲料由秸秆加工而成,不远处由秸秆堆成的小山包正是肉牛的“粮仓”。
       在青贮池旁,邹文彬从“秸秆山”中捧起一把发酵中的玉米秸秆,一股清新好似青苹果的酸味扑面而来。邹文彬介绍,养殖场养殖肉牛万头以上,牛肉深加工食品畅销郑州、湖北武汉等城市,因为在保障饲料供应量与品质的同时,能够有效控制养殖成本,秸秆成为了饲料原料的不二之选。
       “秸秆从田间废弃物蜕变成肉牛的‘营养餐’。干燥的秸秆用来制作黄贮,通过粉碎、压实、密封等工序,创造厌氧环境,促进秸秆发酵,饲料的适口性和营养价值大大提高。全株玉米制成青贮饲料,粗蛋白含量提升一倍。”邹文彬介绍,每年养殖场消耗3万吨青贮饲料、9万吨黄贮饲料和10万吨干草秸秆,用来满足肉牛与奶牛的饲料所需。除了保障自身养殖需求,他还为周边的养殖企业、大户定点配送秸秆饲料,带动当地肉牛产业化发展。
       三百公里外,洛阳市汝阳县的优然牧业洛阳牧场,自动饲喂系统正将青贮饲料精准配送到奶牛的食槽。与此同时,一批奶牛正一头紧跟着一头有序站上挤奶转盘,新鲜牛奶源源不断产出,实现秸秆“换奶”。
       牧场负责人兰军介绍,这里的牛每头每天产奶量达到40公斤,青贮饲料功不可没。牧场每年收储青贮玉米约2万吨,在奶牛日粮中,青贮饲料占比达50%,其品质直接关系到奶牛单产、成本和健康,是性价比最高的粗饲料。为满足牧场高性价比粗饲料需求,牧场还通过升级饲料配方,将小麦秸秆作为奶牛饲草,引进先进的秸秆搂草打捆机械设备,制定高标准搂草、打包、除尘、揉丝工艺流程,并自主研发了近红外检测设备,1分钟就能完成对饲料原料的营养分析,为更精准地给奶牛供给营养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种养循环,打造“绿色引擎”
       春分时节,豫南平原麦苗拔节、油菜吐金。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以秸秆为纽带,构建起了种植业与养殖业循环发展的绿色农业产业链。
       伏牛山麓,汝阳县洛阳龙须坡农牧有限公司的现代化羊舍里,技术人员正将花生秧与青贮玉米按科学配比投入饲料搅拌机。“过去花生秧焚烧污染空气,如今变成了羊最喜爱的餐食。”负责人杜营辉算了一笔经济账,如果使用精饲料,每只羊日需成本2.25元,而改用以玉米青贮和花生秧为主的粗饲料,成本仅需1元。该公司还自主研发了杜仲叶生态饲料,不仅使料肉比下降12%,更让羊肉肌肉蛋白质和肌间脂肪含量显著提升。电商平台上,这种生态羊排每斤售价突破70元,溢价空间达40%。养殖产生的粪污有机肥通过管道直供千亩猕猴桃园,使果实甜度比常规种植提升2个梯度,帮助桃园的猕猴桃成功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这样的种养循环路径逐渐遍布河南。优然牧业洛阳牧场每天产生的粪污可谓物尽其用,沼气用于发电和沼渣烘干;沼渣经烘干制成奶牛卧床垫料,替代传统沙土,降低养殖成本;沼液精准还田,减少周边农田化肥使用量。“秸秆过腹还田,帮周边农民省了一大笔化肥开销,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兰军说。
       在漯河市郾城区新店镇,勤康乐养殖有限公司将循环经济做到极致。肉牛产业园内,60多座现代化育肥舍整齐排列,9000余头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等优质肉牛茁壮成长。这里拥有万吨级饲草仓储中心和6000平方米有机肥加工厂,构建起“农业种植-秸秆养牛-粪肥还田-有机生产”的闭环产业链,秸秆综合利用率突破90%。配套建设2000亩青贮基地与土壤改良试验田,实现粪污100%资源化利用,为土地持续输送养分。公司负责人罗长山介绍,循环经济体系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农户可以用秸秆兑换企业生产的有机肥,带动周边村庄270余户脱贫户稳定增收,关联农户超1100户,为农户带来的间接增收总额达千万元。
       产业延伸,激活“致富密码”
       一辆肉制品周转车从新犇牧业驶出,来到新野县书院路上的“新犇牛肉”店铺。这家开到县城的牛肉店,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顾客络绎不绝。新犇牧业从养殖起家,如今已发展出集种植、养殖、肉牛交易、熟食品加工等为一体的全链条全循环发展模式。
       秸秆饲料化利用作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重要路径,对现代农业产业链延伸具有重要作用。生态维度上,破解了秸秆焚烧污染困局;经济维度上,打通“种植-养殖-加工”的产业阻隔,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增值循环,不仅降低了畜牧业对粮食作物的依赖度,更催生出有机肥生产、清洁能源开发等产业;社会维度上,创造了秸秆经纪人等新兴职业,推动秸秆收储加工等配套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促进了三产融合。
       在久隆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智能化车间里,花生秧经过风选、除尘、揉丝等10余道工序,变成方方正正的裹包饲料,装车后即将发往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这些‘草罐头’最远卖到新疆,行情好的时候每吨售价1200元左右,价格较初加工提升数倍。”合作社负责人马磊说,“秸秆加工后的碎屑也不愁销,制成鱼饲料或兔饲料,很受市场欢迎。”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谢长伟介绍,仅2024年,河南省通过项目投入秸秆饲料化利用补助资金5600多万元,补贴饲料加工利用量108万吨,新建秸秆收储站点110余家,培育收储量千吨级以上企业达87家。
       将秸秆“吃干榨尽”也成为助农增收的“致富密码”。在开封市兰考县,高达71.35%的秸秆用来制作黄贮饲料,加速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在驻马店市沁阳县,秸秆统一签订、统一收储、统一转运,年累计收集、加工、销售饲料秸秆3万余吨;在洛阳市嵩县,农户将肉牛托管给“托牛所”代养,每年消耗70万吨秸秆,带动经济效益2.7亿元……
       行走在中原沃野,这片承载着千年中华农耕文明的土地,正在焕发新的生机。河南正以秸秆为媒,将“生态包袱”转为“绿色财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原方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