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合商报社主管

搜索
乡村振兴科技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振兴川蜂 2160只中蜂蜂王飞进寻常蜂农家

2025-2-11 11:45| 查看: 4228| 评论: 0|来自: 四川农村日报

  “新蜂群,不怕冷、群势强,比一般蜂子好。”2月7日,在巴中市南江县公山镇流坝社区南洋路附近的一座无名山脚下,村民何键轻轻揭开活框蜂箱的盖子,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蜂脾向记者展示。
  2024年6月,何键领取了3只四川省畜牧总站公益发放的巴塘中蜂(中华蜜蜂)蜂王。这3只蜂王与何键养殖的本土中蜂结合,杂交形成了3个健壮的新蜂群。不仅如此,新蜂群中还繁育出了二代蜂王,何键又将其分享给周边蜂农,杂交出新的蜂群。“大家都说,杂交蜂群的蜂蜜产量更高。”
  2024年,在省内27个中蜂良种推广县,四川省畜牧总站共发放了2160只中蜂蜂王良种,主要包括巴塘中蜂蜂王和阿坝中蜂蜂王。这2160只黑黄相间的小蜜蜂,携带着“增强蜜蜂群势、提高蜂蜜产量”的基因,惠及千余户中蜂养殖户,成为四川活用畜禽遗传资源的生动例证。
  发放蜂王有何用 
  一只能繁衍万群 
  制作蜂王王台、搭配几只工蜂、放入特殊快递箱……2024年夏季,这2160只蜜蜂在精心呵护下,被送往全省各地。它们被赋予了怎样的“使命”?
  蜂产品是蜂农的主要收入来源。“全省各地目前养殖的中蜂,普遍存在个头小、采集力弱、抗病性差等问题,尤其在气温较低时,它们不愿出巢采蜜。”省畜牧总站蜂业科专家宋佳奇介绍,为帮助蜂农增收,四川的蜂业工作者长期以来一直在全省范围内,寻找更强壮、产蜜量更高的中蜂品种。
  在蜂群中,蜂王负责产卵。一只中蜂蜂王一生能产卵超过10万粒,这些卵孵化出的新蜂将逐渐成长为工蜂、雄蜂或新的蜂王。新蜂王的诞生,意味着蜂群可以分裂成两群,如此循环往复,“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宋佳奇说,将蜂王分发给蜂农,与各地原本的中蜂蜂群结合,便能达到自主杂交、改善品种的目的。从理论上来说,一只中蜂蜂王良种,能够繁衍出成千上万群性状更优良的杂交蜂群,从而为蜂农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除了何键,平武县阔达藏族乡阔丰村的蜂农赵明波,也体会到了中蜂良种的甜头。这位拥有500箱(群)本地中蜂的大户,在得到100余只县级培育的阿坝中蜂二代蜂王后,迅速杂交出了100多箱(群)新的中蜂。“在相同的采蜜环境下,一箱老蜂产蜜15—18斤,新蜂能产近20斤。”按照最低市场收购价计算,一箱新蜂能为赵明波多带来60元的收入。随着新蜂逐渐替代老蜂,600箱改良后的蜂群一年将为赵明波增加3.6万元的收入。
  蜂王良种哪里来 
  答案在悬崖深谷 
  2024年四川向盆地与川西、川北与川东、川南三个中蜂产业发展区27个中蜂良种推广县发放的蜂王良种中,一半是业界公认体格壮、产卵多、群势强的阿坝中蜂王,另一半则是2024年刚刚被国家鉴定为新遗传资源的巴塘中蜂王。
  专家们发现,这些中蜂良种以及它们的杂交后代,能比一般中蜂产出更多蜂产品,而且更耐寒、劳作时间更长、抗病能力更强,能够帮助蜂农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推动四川蜂业的发展。那么,这样的良种从何而来?
  “不怕冷的中蜂,肯定来自高寒地区。”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杨明显,作为长期参与四川蜜蜂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的专家,回顾了摸清四川中蜂“家底”的历程。
  从金沙江河谷到沙鲁里雪山,四川蜂业专家每年都要花费大量时间,深入那些无人、无电、无手机信号的“三无”地带,探寻中蜂良种的踪迹。
  省畜牧总站蜂业科专家谢冬雨和同事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从悬崖上捕获野蜂的经历:“地势陡峭,下放绳索也无法人为采集。我们采用了当地人的土办法,用原始的圆桶蜂箱,滴上蜂蜜吸引野蜂,最终成功捕获。”
  “汽车在山路上爆胎是常有的事,为了赶在太阳下山前采集,我们只能步行前往。”在中蜂遗传资源的采集过程中,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实验站站长赖康说,他们一边要做好科学记录,一边还要防范野生动物的侵袭。虽然过程充满艰辛,但当看到这些遗传资源发挥作用时,他觉得一切都“值了”。
  如何用好蜂种资源 
  蜂王“出山”历经艰难 
  随着“‘十四五’高产中蜂新品种选育与育种材料创新”“甘孜州中蜂种质资源评价保护与开发利用”等项目的实施以及蜜蜂良繁体系在四川的不断建设,越来越多的四川优质中蜂品种被发现、被鉴定、被应用。然而,在实现“让每位蜂农养上好蜂”的愿景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去年发放给地方的蜂王良种数量,本可以更多。”省畜牧总站专家黄帜健略带遗憾地说。
  四川蜂业专家将优质良种从各地采集回来后,再分发给各地的蜜蜂保种育种场和技术过硬的养殖大户进行实验饲养。平武县“95后”养蜂大户罗宇建的蜂场,就是其中一个实验点。
  2024年7月,罗宇建放置蜂箱的山区遭遇了山洪。他自己的中蜂蜂群与用于实验的中蜂良种蜂群,共200余箱被洪水冲走,仅剩下10余箱。在各界的帮助下,他正在积极恢复蜂群。
  黄帜健提到,为尽可能减少不可抗力对于良种资源的破坏,今年,四川将中蜂良种资源进一步分散安置。
  此外,并非每只蜂王都能适应异地的环境,顺利与当地蜂种进行杂交。
  由于路途遥远,部分中蜂蜂王良种在快递物流过程中因颠簸而夭折;在一些地方,由于技术、气候、品种特性等复杂原因,杂交工作也遇到了困难。比如彭州市2024年在收到巴塘、阿坝中蜂蜂王后,交尾未能成功。“后续,我们将更有针对性地发放不同品种的蜂王。”赖康说。
  中蜂蜂王良种“走”出深山,服务人类,经历了重重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四川蜂业人也同样经受着考验。
  “用好蜂种、振兴川蜂,是四川实现从养蜂大省到养蜂强省跨越的关键。”省畜牧总站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四川将继续加强蜜蜂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协助做好中蜂保护区、保种场的技术服务,推广中蜂良种,跟进得荣中蜂遗传资源审定工作,持续推进蜜蜂良繁体系建设,开展“十四五”中蜂育种攻关项目,稳步推动蜜蜂种业的健康发展。(袁宇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