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合商报社主管

搜索
乡村振兴科技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北京市海淀区谋划农业科技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5-2-10 11:11| 查看: 4046| 评论: 0|来自: 海淀报

  2024年,区农业农村局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对海淀“一个目标”“五个作示范”“五个当先锋作表率”要求,立足海淀农业产业实际,集聚科创要素,强化政策协同,发挥市场活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积极融入全市农业中关村“一核多点、三区联动”的发展布局,在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和谋划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等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打好人工智能装备与生产融合应用“组合拳” 强化农业科技引领
  2024年,区农业农村局着力组织实施开展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智能应用示范,打造农业人工智能多地类和多元化的应用场景,聚焦未来农业产业先发优势,提高农业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验证迭代效率。
  自主研发农业机器人场景应用。与市农林科学院赵春江院士团队合作,开展草莓采摘机器人、番茄喷雾和授粉巡检机器人自主研发。九成熟鲜食草莓采摘损坏率控制在3%以内,领先国际同类机器损伤10%以上水平。路轨两用番茄喷雾机器人和授粉巡检机器人上下轨道定位误差在2-3厘米,成功率大于99.99%以上。机器人成果亮相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三十一届北京种业大会和第三十一届中国杨凌农高会。番茄喷雾机器人和授粉巡检机器人得到了各地番茄种植基地的认可,已在全国5省市及地区,推广31台套,推广金额1870余万元。
  追踪神农大模型2.0加速深度学习迭代。应用神农大模型2.0开展草莓种植应用场景深度学习。中国农大研发团队在海淀区温泉镇5G云端草莓温室采集草莓生长的数据,开发预测草莓成熟度的算法,预期可以实现草莓的长势预测、病虫害识别、成熟度的准确监测。
  共话“议事厅”无人蔬菜农场示范。与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发展集团财务部总经理王小霞,北京市政协委员、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立平、温泉镇太舟坞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王哲学、温泉镇太舟坞股份经济合作社农业队队长李振生共议“打造数字农业新智生产力,开拓首都乡村振兴新局面”。在我区太舟坞股份经济合作社开展露地蔬菜无人农场整套技术应用示范(小试),应用无人整地和移栽机示范定植农科院方智远院士选育的甘蓝“中甘21”。无人播种机时速达4km/h,播种效率75亩/天,比人工播种速度提高了近20倍,极大提升农业耕种作业效率。
  打好卡脖子技术攻关与鼓励技术创新“组合拳” 助力北京打造“种业之都”
  政策创新助力种业创新。发布《关于促进海淀区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创新兽药、生物农药、生物育种研发,充分发挥海淀区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中的原始创新策源作用,抓住产业爆发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激发科技企业创新活力。
  着力推动果类蔬菜种业振兴。支持区组培室选育果类蔬菜新品种6个,与市场主栽品种对比增产5%以上,每亩增收1200元左右,适合高效设施长季节栽培。组织新品种技术观摩会2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00余次;设立8个高产示范点建设。目前培育新品种已累计全国推广种植面积5000亩,市场推广种子100公斤,实现收入80万元,有助于打破国外在高效设施品种方面的垄断,提升海淀乃至北京地区蔬菜育种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助力北京打造“种业之都”。
  打好科技应用场景+农旅景观示范“组合拳” 展现海淀农业多元魅力
  绿肥+农田景观建设。推进绿肥推广工作,致力于打造大面积的农旅景观打卡地,实现耕地的种养兼顾,推动农业生态进入良性循环。2024年初,区农业农村局在上庄镇西马坊和八家村开展绿肥种植示范点建设,示范点采用了上茬油菜花、下茬水稻的栽培模式,推广种植油菜花达300亩。绿肥作物种植是保障我区土壤健康,落实推进化肥减施增效行动,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重要举措;同时也延长了京西稻全年农旅活动时长,打造了近郊农田休闲景观效果。
  树式栽培应用场景搭建。示范种植番茄树、茄子树和辣椒树等树式应用场景搭建,完成树式栽培技术管理规范一套,组织开展高效设施蔬菜品种现场观摩会,通过良种、良法、良机、良田、良制“五良”联动产生示范效应,促进蔬菜种植模式转变及优质长季节栽培品种更新。开展农业种植景观建设,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丰富都市农业景观元素,支撑北京都市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
  打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金融服务“组合拳” 为海淀科技企业保驾护航
  促成果转化落地。健全院(校)地共建服务体系,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强调研走访,推动资源对接,促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通过市政协议事厅、中国农业科学院“火花”活动、市农林科学院第一届“农科开放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邀请区属科技企业、种植园区参加,推动院校科技成果落地海淀。
  跑通转化路径。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孵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多领域合作,打造协同联动新平台,发起搭建中关村科学城农业合成生物创新中心,与农科院、市农林科学院等单位携手跑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搭金融服务平台。通过论坛、大赛等多种形式搭建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沟通平台,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为涉农高科技企业、镇集体经济组织降本增效,提供金融保障。
  打好集聚发展动能与国际交流“组合拳” 激发海淀创新活力
  拓展区域合作。与平谷区农业农村局、顺义区农业农村局开展对接,搭建两区高效设施农业企业间交流平台,共促农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国际交流。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开展“一带一路”及中非建交国家留学生农耕文化科普活动,邀请留学生来到田间地头参与农事活动,展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增强海淀农业影响力。举办论坛大赛。组织中关村科学城·第二届海淀未来农业创新发展论坛、海淀未来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大讲堂,打造政策供给、资源共享、技术共融的交流合作平台。举办首届中关村科学城·海淀未来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12个项目获得奖金奖励及服务支持;金融机构为1家实体经济壮大赋能蓄力开展授信业务;组织区级获奖企业参加第八届北京市农村创业大赛,区农业农村局获优秀组织奖,3个项目获优秀创业项目称号。
  “2025年我们将继续围绕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任务,锚定思路目标,抢抓发展先机。”区委农工委书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春明表示,一是拓宽农业科技赛道,加强高位谋划顶层设计。立足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的定位,深耕生物育种、生物农药、动保药、AI+农业、合成生物、食品健康等方向开展工作。打好“十四五”收官战。强化细分领域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谋好“十五五”农业科技开局篇。二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保障。建立“综合统筹协调、部门紧密对接、定期总结交流”合作机制,与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常态化沟通交流和定期调研走访,做好服务管家。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周边空间资源梳理储备和超前规划,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落地海淀,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和产业开发研究院,畅通政产学研用链条,打通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三是加快构建破难题、补短板和强优势的农业科技企业阵型结构,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农业领域营商环境,引导资源、技术、人才和资本等核心要素向海淀区重点优势企业集聚。优化服务机制、提升服务水平,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为海淀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贡献农业科技力量。( 吴艳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