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抓园区拼经济的号角声响彻蓉城,成都市委、市政府高位部署推动的“立园满园”(即“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紧扣园区这个关键,全力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作为成都优化整合构建的“3+22+N”产业园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农业园区当如何作为?近日,成都市农业农村局印发《成都市农业园区“产业集群提能级攻坚”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提出通过实施三大方面20项行动,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规模和能级,推进农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农业现代化产业,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方案》从园区收入、园区企业、园区内城乡居民收入比三个维度提出了阶段性目标,其中园区收入和园区内城乡居民收入比要2年上一个台阶,最终实现到2029年底园区营业总收入提高20%,农业营收提高15%,百亿级园区达到5个,园区内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1的目标。同时力争园区内上规上限企业数量年均增幅不低于5%,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数量年均增幅不低于5%。 坚持特色发展,壮大园区产业规模能级是首要任务。《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积极引育“镇园之宝”、开展重点企业梯次培优、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做优做精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等13项行动。在“镇园之宝”引育上,要瞄准世界农业500强、中国农业500强、年营收10亿元以上企业、细分领域全国排名前10的头部企业或上市农业企业等开展引育。同时,明确将重点打造温江“农业科技服务”、 新津“农博会展”、都江堰“猕猴桃”、彭州“川芎(中药材)”、 邛崃“现代种业”、崇州“鲜食预制菜”、金堂“羊肚菌”、大邑“数字农事服务”、蒲江“茶叶”等特色产业集群。 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关键所在。《方案》提出建实农业科研平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和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4项行动。力争2025年底,每个园区至少建成1个科技研发应用核心区,园区主要粮油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至90%。 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是必然要求。《方案》提出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新联农带农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3项行动,不仅要确保园区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所在区(市)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而且要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到2025年底,力争实现园区内所有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50万元。 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方案》正深入推进,建立起了市农业农村局班子成员和科技服务团常态化联系服务园区机制和市、县两级联合招引重大项目协调机制。通过深入研判,进一步理清了园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确定了已引育和拟引育的“镇园之宝”和重大科研机构或团队。目前,9个园区已引育“镇园之宝”28家,还将引育至少22家;已引入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王汉中院士团队等机构或团队29个,还将引入11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