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冕宁,诞生一个伟大的词语“长征”,发生过一次历史壮举“彝海结盟” 红色冕宁纪念广场 一、“长征”一词的诞生 许多人并不知道,“长征”一词就诞生于冕宁。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已被认定: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间,中国的长征连同火药、成吉思汗三个事件被世界认为人类历史中的一百件具有巨大影响的重要事件。 然而其实中央红军从于都出发的军事行动一开始并不是这个名称,在最早关于这次行动的记录文件中,有的叫做“转移”、“反攻”、“突围”、“西征”,还有的叫做“长途行军”,经历过这么多烦琐名称之后,最后才统一了两个名称,一个是“长征”,一个是“万里长征”。 1935年5月21日,刘伯承、聂荣臻率领中央红军先遣部队进入凉山州冕宁县城,受到当地百姓热烈欢迎。红军在冕宁城内贴出的由朱德总司令签署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首次提出了“长征”这一概念。 朱德总司令签署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首次提出了“长征”这一概念 《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说:“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 这是第一次出现“长征”这个伟大的词语。 1935年,当时红军部队已经到达了陕北地区。经过统计,整个红军部队中,有的部队共走过了两万五千里的超长距离,毛泽东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十分感慨,第一次提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个词。1935年8月5日,中央政治局沙窝会议作出《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明确指出:“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事业……”这是在正式的中央文件中首次使用“长征”的名称。此后,随着红军北上征程的延伸,对长征的表述也逐步变成了“两万余里长征”。 彝海结盟纪念馆 二、刘伯承与果基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结盟。 1935年5月,中央红军进入四川境内,前有国民党军队集结堵击,后有10万国民党军尾随追击。红军要从冕宁泸沽到大渡河,中间隔着大凉山彝区。由于历史上长期的民族压迫政策,彝族人对汉人尤其是汉人军队有很深的猜忌和敌视。因此,蒋介石断定红军只敢走大路,所以在大路上布下重兵围追堵截。毛泽东为了避开强敌尽早过河,决定走小路,即从泸沽到冕宁,经大桥、拖乌,穿过冕宁西北的彝族聚居地到达大渡河边的安顺场,这使得红军与彝族人民有了正面接触的机会。 5月21日,红军总司令朱德发布《中国工农红军布告》,提出“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为后续与彝族人民的沟通奠定了基础。 1935年5月22日凌晨,红军先遣队从大桥出发,进入彝区。红军先头部队刚到喇嘛房,就被手持各种武器的彝民堵住了去路,四面喊声不断,枪声更激烈。稍后的工兵连被拦截,渡河器材及枪械被缴去,战士被脱光军装放回。但红军战士保持冷静,没有激化矛盾,坚决执行红军总部下达的民族政策,此时刘伯承、聂荣臻下令部队停止前进,吹军号命令队伍原地待命。 随后红军先遣队的总政治部派出干部通过通司(翻译)向彝民们耐心宣传解释,说明红军和国民党军队不同,不是来抢劫和杀害彝民的,只是借道北上,替受压迫的人打天下,红军要和彝民联合起来,打倒压迫屠杀彝民的刘家军。彝族沽基家支首领果基约达(小叶丹)派精通汉语的当家娃子沙马尔答与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工作团长萧华谈判,沙马尔答到红军军中现场看了情况后,见红军的确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与见了彝民就杀就抢的川军截然不同,因此对红军的宣传给予了信任。随后,果基约达前往喇嘛房江家店子,由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萧华等带到彝海边与刘伯承相见会谈。 刘伯承与小叶丹结盟处 1935年5月22日下午,彝族沽基家支首领果基约达(小叶丹)与红军司令员刘伯承在彝海边诚挚交谈,刘伯承向他重申红军北上的宗旨和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双方经过谈判后达成共识,讲和不打。小叶丹提出要与刘伯承结义为弟兄,刘伯承司令员欣然同意。 结盟时,受条件限制没有酒,刘伯承说:“只要心诚,水也可以当酒。”随即,他让警卫员舀来彝海中的水,以水代酒。小叶丹则找来一只鸡,杀鸡取血滴入碗中,两人一饮而尽,结为兄弟。按照彝族习俗,刘伯承年长,坐在北面稍高的石头上,小叶丹与他相向而坐,彝族毕摩(祭司)沙马尔各则坐在中间的石头上主持结盟仪式。 刘伯承与小叶丹结盟取水点 结盟当晚,红军先遣队返驻大桥,小叶丹亦一同前往,以示诚意。红军送小叶丹一面书有“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红旗和部分枪支。 5月23日拂晓,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的红军先遣队从大桥镇出发,沿途受到彝民夹道欢迎。小叶丹随红军到喇嘛房,向刘聂首长告别,并派几名娃子作向导,为红军带路。红军一路顺利通过了彝族地区。 父亲曾雍雅将军回忆起这段经历,在回忆录中写道:红一军团过金沙江之后,继续挥师北上。5 月 17 日,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攻下了德昌。接着一军团与五军团一起,为避开西昌之敌,直插泸沽。为了顺利向北挺进,中央军委决定组成先遣队,由刘伯承任司令,聂荣臻任政委。先遣队的使命就是逢敌开路,遇河搭桥。曾雍雅带领的工兵连抽出一部分人随先遣队行动,另一部分人留在一军团。准备强渡大渡河。 毛泽东经过推算,从会理、德昌、泸沽、越西到大渡河边,共约 1800 多里,以每天六七十里的行军速度,要走 29 天。这中间,从冕宁西北 50 里大桥镇至安顺场以及安宁河以东的大凉山,为彝民居住的复杂地区。由于彝民兄弟对红军不了解,加上历史上“彝汉对立”遗留下来的矛盾,他们见了红军就进行袭击。红军坚决执行毛泽东制定的民族政策,进行反复宣传,刘伯承与彝族头领歃血结盟,这样才顺利通过彝区。 与彝族姑娘在彝海结盟纪念碑前合影 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有一面“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红旗。这是当年刘伯承代表红军将这面旗帜授予小叶丹,这也是授予少数民族武装的第一面旗帜。红军走后小叶丹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的红军果基支队,坚持5年与国民党斗争。 1941年,四川地方军阀邓秀廷在反动军阀的支持下,挑拨离间,分化了联盟,镇压了彝民革命,抓住了红军政委。邓秀廷要追究小叶丹与红军结盟的罪责,他被迫交出1.2万两白银和120头母羊作为罚款。宁肯倾家荡产,也不交出“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队旗。 1942年6月18日,小叶丹和随从在前往冕宁大桥镇赴宴时遭到被国民党收买的当地彝族罗洪部落的追杀和伏击,他在突围时被罗洪部落的枪手打死在冕宁大桥镇场外。 图片来自网络 1952年,小叶丹夫人将保存多年的“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队旗捐赠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旗上原有的镰刀、斧头,也由于在解放前的艰苦岁月中几经转移而脱落。 彝海结盟为中央红军大队顺利通过彝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宝贵时间,避免了在彝族地区可能遭遇的重重阻碍和战斗,减少了人员伤亡和物资损耗,保存了宝贵的有生力量,为后续的长征胜利奠定了基础。 生动的诠释了“红军长征是宣言书,红军长征是宣传队,红军长征是播种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成功运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积极探索。当年通过尊重彝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宣传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等政策,成功地与彝族人民建立了友好关系,证明了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为后来在不同民族地区开展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于团结各民族、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年,彝海结盟用的就是“水”,今天我们带来了于都河的水,敬献给小叶丹先辈,致敬他促进民族团结,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刘伯承与小叶丹结盟处取“忠魂土” 90年来,彝族地区的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奋斗,奔上了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红军不仅兑现了当初解放弱小、消除贫苦的诺言,还携手各族人民一起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曾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