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合商报社主管

搜索
乡村振兴科技网 首页 文化 查看内容

孤军北上之十九《金沙江红桥》

2024-12-12 09:35| 查看: 4629| 评论: 0|来自: 今日头条曾莹

       引子:某种意义上这应该是长江上第一座“红桥”.......

金沙江鸟瞰
       毛泽东在《七律·长征 》诗中写道“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每当看到这句诗,我都会感受到当时红军的那种震撼,那种悲壮!
       纵观父亲曾雍雅将军一生都是在革命事业最紧要的关头像救火员一样;“堵窟窿补缺”,1935年4月,红一军团直属工兵连在短短三个月里因为任务完成的不好撤了3个指导员了。在抢渡金沙江前父亲曾雍雅由红一军团保卫局指导员;调任一军团直属工兵连指导员。担当了最艰苦的率领工兵连突击任务,为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做出了贡献。
       红一军团是长征的开路先锋,直属工兵连又是开路先锋的先锋,他们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是个最苦、最累,又最险的差事。红军从江西出发,搞战略大转移,走的都是国民党统治区的“空档”,也就是说红军选择走的路,多半是交通不便,崎岖难行的。有时几天之内,要穿越十几、二十几条大小河流,差不多都是要由工兵连架好桥才能通过。
       长征初期在国民党陆地围追堵截、空中狂轰滥炸的枪林弹雨中、在金沙江滚滚巨浪中架设浮桥,是父亲曾雍雅到工兵连碰到的第一块硬骨头!
       5月1日后军委命令一军团为左翼,三军团为右翼,向金沙江前进。一军团被指定在元谋、龙街抢渡金沙江。工兵连 先去架桥,为渡江做准备。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发源于青海。在西康、云南省境内的一段均称为金沙江。其江岸河滩的颗颗沙粒,有色细柔,在 夕阳照射下,如同黄金一样闪闪发光,故得名金沙江。曾雍雅和李连长到江边一看:金沙江两岸是高山峻岭,除几个渡口外, 均为悬崖绝壁。这里荒无人烟,正值 5 月酷热天气,越站在山 下,越是闷热,热得简直让你喘不过气来。《三国志》上有记载, 说金沙江边极热,马岱过水之 2000 人,中水毒死了 1500 人!
       一军团到了金沙江边,被指定在元谋、龙街渡江,这里一艘船也找不到,曾雍雅亲自带领工兵连随先遣队为强渡大渡河充当开路先锋。工兵连的干部把各个渡口编为1、2、3号地段。那位负责技术的副连长选择江面较窄的2号地段搭浮桥。 曾雍雅看了皱了皱眉头说:“2号江面虽然不宽,器材可能用的少些,但是这里水流湍急,另选水流又比较缓慢的3号地段。”
       *第一次工兵连的砍树木,拉绳索,按照通用方法架浮桥, 这里的江水自西向东,虽然流速较为缓慢,但每秒钟也有三四米。当浮桥快搭到江心时,几个大浪打来,刚刚架起一排木排,猛烈地晃动了几下,几个战士顿时摔入江中。说时迟,那时快,曾雍雅等人立即跳下去,迅速将几个战士救起。然而,那些木板器材已被大浪席卷而去!他望着江上滚滚的浪涛,望着被江水吞没的器材,心里好像在滴血!
       他感到,这工兵连责任太重大了!后面的千军万马正等着过江哩,他认为这样下去,只能欲速而不达,前功尽弃!正在着急之时,突然想起家乡用竹笼子装着石头沉下池塘去逮鱼的方法。眼下,搭浮桥难度最大的就是如何将器材固定,不会被大浪卷走。对!“抛石法”试一试!
       *第二次用石笼法!决心一下,工兵连立即编成砍竹组、编筐组、抬石组。战士们从附近山边砍来竹子劈竹编筐,从山上抬来大石头。不到半天功夫,筐子编好了,有的像猪笼子,有的像大箩筐,大块大块石头堆成山,每块至少有二三百斤重。曾雍雅和战士们一起运石头、抬笼子。全身被汗水泡透了。他的模范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最好的宣传鼓动。
       这时,军团首长一次又一次发来命令,要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把浮桥搭好,同时派来部队支援。并且强调指出:如果红军不能及时过江,误了战机,军法处置!
       但是,情况又复杂了,蒋介石已发现红军要抢渡金沙江,便派出飞机进行搜索、轰炸。为了隐蔽,他们只好等到黄昏后,才能施工,这又给工兵连增加了难度。
       黑夜,两岸群山,一片寂静,只有江水发出哗啦哗啦的湍急声。“快!装笼子!”曾雍雅指挥着一场特殊的战斗。
       一声令下,装着石头的竹笼子,轰隆轰隆地被拖入江中,而且很有顺序的排列着,有的像水牛,有的像大象。来支援的部队,扛着木板、竹排、皮袋子,迅速地铺在江面上,然后用绳索、铁缆等系好固定在竹笼子下。
       经过一天一夜的拚搏,浮桥已搭到江心,谁知此时江上狂风大作,江面突然掀起层层巨浪,浮桥“嘭嘭”乱撞,缆绳被拉断。最后终究抵挡不住水流的冲击,彻底失败了!所有器材被巨浪卷得无影无踪。父亲曾雍雅气得直跺脚。
       关于红军这段架桥历史,48年后,当年担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的聂荣臻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一军团到了金沙江边,被指定在元谋、龙街渡江,这里一艘船也找不到,江面水流太急,又无法架桥,桥架起一半就被水冲走了,再架又没有器材,敌机又不断来侦察袭扰。”
       *这里无法过江,红一军团一夜赶了120多里地,疾驰绞平渡。这里渡江是用船只运送,船速度又慢,为了快速抢渡金沙江,上级命令曾雍雅这个工兵连再架设一座浮桥。桥面靠木板,桥墩靠木船,经过全连干部战士的日夜奋战,这次按时完成了任务,架桥获得成功,受到了上级的表扬。毛泽东拖着疲劳的身躯,在渡口北岸的一个崖洞里等着一军团,他见到一军团的负责人高兴地说道:“你们过来了,我就放心了!”此刻,毛泽东望着滔滔的江水,心潮起伏,他在赞颂红军的勇敢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赞扬有这样一批为中国革命事业不惜付出一切的红军战士!某种意义上这应该是长江上第一座“红桥”。

       几十年后,当记者采访曾雍雅将军时,他告诉笔者:“架金沙江浮桥是长征史上罕见的一页,我们既同大自然搏斗,又与敌人作斗争,其中的艰难险阻是人无法想象的。在架桥中工兵连官兵做 出了很大的牺牲。由于水流太急,有的战士被江水吞没,连他们的名字都没有记下,就离开我们了。每当我想起这些,心情总是难以平静。我们工兵连和其他红军战士一样,吃的苦,付出的代价,语言无法形容,笔墨难以描绘!

《驰骋神州的勇将》曾雍雅将军回忆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