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合商报社主管

搜索
乡村振兴科技网 首页 科教 查看内容

肖永成乡情散文‖挑塘泥

2023-11-8 22:50| 查看: 3764| 评论: 0|来自: 原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应较低,用于提高农作物产量的肥料主要靠农家肥。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生产队就几年组织一次男劳力挑塘泥,挑出的塘泥上到地里,能增强地力肥庄稼;坑塘挑泥后,可以去污除淤,改善水质;塘里的水变清了,可以洗衣、洗菜、喂牲畜,可以说一取多得。
  由于当时没有相应的机械化设备,集体的一些重大生产劳动全靠人工,那么,挑塘泥也绝对算得上是生产队的一项大工程了。我父亲是队长,他每次选在初冬季节,没有雨雪天气的时候安排挑塘泥。一是这时农活少了,可以集中男劳力大干快干;二是冬季塘里水位下降,能节省排水时间,提高劳动效率。

  塘里的水自然排出一部分后,往往还会有一半水留在塘里,没有抽水机,就要靠人工一桶一桶地把水舀到另一个塘里。为提高舀水的效率,村民发明了一种很巧妙的装置,就是把一只木桶或铁桶用绳子和木桩固定好,两边分别绑上两根长度合适的绳索。舀水时,两人双手分别执绳子的两端,按抛起、入水、起桶、倒水的步骤反复操作。这项劳动的技巧就是两人的配合程度,动作协调了,抛物线合适,水桶入水和起桶,倒水力度均匀,既省力又舒适。否则,就会磕磕碰碰的,免不了两人相互埋怨。等塘里的水舀上两三天,仅剩坑塘的中心一片浅水时,塘里的野生鱼就显露出来了,有鲤鱼、草鱼、鲫鱼、鲶鱼等。按队里的规距,由数个男劳力逮出来,分到各家各户。傍晚,村子里传出难得的煎鱼的香味,使得初冬的夜晚充满了暖意。
  塘里的水排出差不多时,就开始挑塘泥了。生产队根据男劳力的数量,每人固定好一个位置。这样,一是容易看出每个人的劳动效率,二是也会增强责任心,每天把自己所在的片区处置好,避免渗水或淤陷。挑塘泥用的是铁锨,好工具一半功,所以工具要合手。因此,挑塘泥前,每个人都要把铁锨磨得锃亮,木柄剐得溜光,木柄与铁锨头要装得纹丝不动。村上有个叫毛叔的,就是挑塘泥的好手,他的铁锨明晃晃的,拿在手上很捋顺。挑泥时,只见他用锨头蘸点水,轻轻往泥里一攮,不厚不薄起了满满一锨软泥,胳膊上扬、转身,目光瞄着锨头,用力一甩,塘泥在空中像飞起的一条黑鱼,叭的一声摔在了塘沿上。

  因为挑塘泥的都是男劳力,干得起劲的时候,都不甘示弱,看谁把塘泥甩得高,甩得远。记得村中大坑塘北边,有一个茅房,一到挑塘泥的时候,人都不敢去那里解手,恐怕谁把塘泥甩到茅坑里了。一次,有一个小孩在茅房边玩耍,正好一坨塘泥落入茅坑,溅得他一身屎尿,臭烘烘的。小孩顿时大哭起来,大人听见,立马把小孩拉到一旁洗刷,并不去怪罪挑塘泥的人。因为给生产队挑塘泥是正当事,村民的心中自有一把是非的尺子。而挑塘泥的人,也自然会把在塘泥中逮的小泥鳅什么的,送给孩子玩,以弥补一下刚刚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
  挑塘泥除了作肥料外,往往还伴有生产队里的小目的。有一年挑塘泥,我父亲就是为了寻找那尊破四旧时遗失的地母王庙的石雕狮子。狮子怀里抱着幼狮,很有寓意,是村子里的宝贝。但塘泥挑完了,石狮子也没找到。据说,是南方人来踩点后,趁夜里捞出偷走了,这也成了我父亲和全村人的一个遗憾。

  无独有偶,我舅舅也曾因寻找姥爷的军功章而发动全村劳力挑过塘泥。那是我小时候,与表弟在塘里玩水,用姥爷的军功章(解放兰州一等功臣奖章)作玩具,远远抛进水里,谁先摸出谁是赢家,结果最后一次谁也没有摸到。姥爷去世多年后,舅舅想再次证明姥爷当年的功劳,了却一桩全家人的心愿,在挑塘泥的前前后后,他细心寻找了千百遍,始终也没见到姥爷军功章的影子。也许,姥爷的军功章已化作泥土,永远融进了家乡的田野里。
  挑出的塘泥晾干后,被村民一车车运到田边。冬天上冻,春暖解冻后,塘泥变得疏松。上到地里,春雨和着塘泥中的养分滋润了禾苗。不久,田野里一片郁郁葱葱,人们仿佛又看到了丰收,看到了希望。
  挑塘泥,不仅仅是一项劳动,它还承载着动人的乡村故事。如黑黑的塘泥一样,是那么朴实,那么厚重,永远留在我对家乡的记忆之中。

【作者简介】肖永成,男,汝南县韩庄镇人,爱好读书写作。近年来,先后在《百花园》《青年文学家》《百家讲坛》《河南诗人》《中国乡村》《驻马店日报》《天中晚报》等报刊及网络媒体发表小说、散文、诗歌作品数百篇(首),有作品收入《尘世疆界——2022中国小小说精选》、《2021年河南文学作品选》等书。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驻马店市作家协会会员,汝南县作家协会理事,天中山教师笔会网站副站长。




编辑:龙龙
审核:黄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