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四月,机械轰鸣声划破于家务集体林场的宁静。在枣林村南侧255亩退林还耕地上,裹着草木灰的土豆种搭乘智能播种机扎进沃土,滴灌管网如毛细血管般在覆膜下延伸,一场科技与生态交融的春耕实践正在上演。 走进连片规整的田垄,工人们正将裹着草木灰的土豆种均匀播撒。“利用农业科技知识,再加上传统种植方法,能让亩产增加15%左右。”林场技术负责人陈学永托起一粒包裹灰褐色“护甲”的种薯解释道,草木灰不仅提供钾元素增强抗病性,其碱性特质还可抑制地下害虫,配合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和生物可降解地膜,较传统种植节水40%、减药60%,预计首批土豆6月下旬即可抢鲜上市。 田垄向西延伸,林间却是另一番景象——苍术、黄精等药材在乔木荫蔽下舒展枝叶。这种“上层林木固碳释氧、中层药材道地生长”的立体模式,大大增加每亩林地的综合收益。2024年林场已扩展林药种植至800亩,苍术等道地药材订单排至2026年,与林下辣椒、甘蓝等绿色蔬菜形成“长短期结合”的种植矩阵。 于家务集体林场构建的“退林还耕集约化种植+林下经济复合经营”体系,使1600亩土地化身“绿色银行”:洋葱、大葱等蔬菜年产值超70万元,林禽养殖带动近10户村民增收,生态养护岗位吸纳周边60余名劳动力就业。 “我们要让每片林子都变成‘生态存折’。”于家务回族乡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同步推进林果深加工、森林研学等三产融合项目,让林下生金、生态生金。(田兆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