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2025年河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精品教学案例项目建设,深化理论与实践融合,4月5日,郑州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导师、副教授孔喜梅带领研究生信昊壮及摩洛哥中国留学生法蒂玛,赴郏县刘红伟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专题调研,重点围绕春小麦种植基地的规模化生产与农业机械专业化应用进行实地考察。 调研团队在合作社负责人刘红伟的陪同下,深入小麦烟叶兼做种植基地,实地察看了小麦长势、烟叶起垄及机械化作业现场。刘红伟详细介绍了合作社的种植规模、机械化设备配置、智能化技术应用以及“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他提到,通过引入先进农机装备和科学管理手段,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小麦烟叶、小麦辣椒兼做套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新型种植模式,合作社实现了小麦播种、灌溉、植保、收割全程机械化,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亩均效益,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可复制的现代农业样板。 深耕耕多少?怎么耕?什么时候追肥?怎么追肥?追多少?调研过程中,孔喜梅副教授与团队成员围绕农业机械化推广难点、政策支持效应、技术人才需求等议题,与合作社技术人员及农户展开深入交流。她表示,此次调研旨在以一线实践为素材,开发具有河南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助力培养“懂农业、善管理、重实践”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留学生法蒂玛结合摩洛哥农业现状,对比分析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优势,她表示:“这里的很多新型农机我都是第一见到,中国在智能农机应用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方面的经验,为我们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借鉴。” 座谈会上,孔喜梅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农业机械化一直是由政府来推动的,1978年以后才开始了有市场化。作为郏县农业机械化一个亲历者和实践者,刘红伟懂政策、会管理、脑子活,同时又非常的理性冷静。在郏县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郏县的农业现代化转型中的做出了一些有益创新和实践。同时她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加强产学研联动,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向田间转化;二是健全农机配套培训体系,破解“不同农机如何做到动力配套?大中小农具如何协调应用?农机与农技如何更好的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技术瓶颈;三是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以专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研究生信昊壮表示,此次调研让他深刻体会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现实意义,未来将结合调研数据完善案例研究,为河南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此次调研不仅为郑州大学商学院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建设积累了鲜活素材,也为校地协同服务乡村振兴搭建了新平台。双方表示,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在技术培训、课题研究、人才共育等领域的对接,共同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原样本”。(李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