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传统技艺的璀璨星河中,锔瓷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别样的光芒。如今,一位名叫闫武辉的传承者,正以他的执着与热爱,让这门古老技艺重焕生机。 闫武辉身份众多,他不仅是中国收藏家协会、工艺美术协会、少数民族用品协会以及古陶瓷协会会员,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锔瓷)项目传承人。 1981年出生的他,人生经历丰富而精彩。2001年 - 2003年,他在北京军区总政治部、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担任记者,“非典”期间表现出色,被授予优秀新闻战士,并荣立个人三等功。 此后,在2004年 - 2013年,他担任汝州市新嘉诚汝瓷开发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这段经历也为他与锔瓷的不解之缘埋下了伏笔。 闫氏锔瓷技艺源远流长,从闫武辉的曾祖父闫江龙便已开始。当年,闫江龙在临汝镇妙水寺结识云游僧人并拜师学艺,学成后走街串巷为百姓修补家用器物。 此后,这门手艺在家族中代代相传,从曾祖父传给祖父闫福云,再到伯父闫水娃、叔父闫群水,最终传到闫武辉手中。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修补碗盆,这门技艺逐渐被遗忘。 让闫武辉重新捡起这门技艺的,是他在陶瓷行业十几年的所见所感。 在新嘉诚汝瓷开发公司工作期间,他目睹了太多损坏的瓷器。 一件瓷器从最初的一把泥、一瓢水,历经选土、研磨、过滤、配料、练泥、拉坯、晒坯、刻花、施釉、烧制等72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工匠们的智慧与汗水。 但瓷器从出窑到使用的过程中,极易损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让闫武辉痛心不已。而且,制作瓷器的陶瓷土和矿石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挖一点少一点。 如果能把破损瓷器修复好继续使用,既能留住锔瓷技艺,又对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大有裨益。 怀着这样的信念,闫武辉萌生了修补瓷器的想法。为了提升技艺,他不辞辛劳,前往北京、大连、南京、宜兴、开封等地拜访名师。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最初三年,他免费为别人修复瓷器,只为打磨自己的手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锔瓷工艺很快得到了广大顾客的认可和赞扬。 闫武辉的成就有目共睹。2013年,他在北京高品质生活展上荣获中国“华礼奖”优秀茶空间设计奖;2021年,他录入《国家记忆 人物大典》;2023年,他在汝州市汝瓷文化节最佳茶席设计大赛中斩获“创意奖”,同年成为汝州市青瓷博物馆签约修复师、讲师,并被河南日报评为“最美劳动者”。 在闫武辉看来,每一件瓷器都有自己的生命,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瓷器的破损仿佛是生命的“结束”,而经过锔瓷修复后的瓷器,则成为叠加的双重艺术品。 先人竞青翠,炉火炼泥水。 窑神偶喜怒,残缺依然美。 闫武辉愿做锔瓷艺术发展的拓荒人,在传承古老技艺的道路上,一路执着前行,让锔瓷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