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合商报社主管

搜索
乡村振兴科技网 首页 产业 查看内容

郏县: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产业

2024-6-12 22:17| 查看: 2624| 评论: 0|来自: 人民网-河南频道

       6月9日,在河南省郏县薛店镇太朴寨村的千亩春季胡萝卜基地,绿地毯似的田野里,伴随着采收机械的轰鸣,一垄垄胡萝卜破土而出,村民们将一个个色泽鲜亮、大小均匀的胡萝卜去缨、装袋、装车,一幅热火朝天的收获场景映入眼帘。
       “今年种春季胡萝卜1000来亩,5月上旬开始收获,这几天就能收完。咱们的胡萝卜口感好、产量高、销路广,亩产达到12000到13000斤上下,价格现在是9毛5。没有清洗的胡萝卜除了供应本县,大部分由山东、河北的客户来这里直接拉走,另一部分经过咱们的初级加工发往广州、南宁、昆明、海口和省内几个大型商超。”郏县兄弟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勇选说。
       今年53岁的李勇选有多年的胡萝卜种植经验。2020年6月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注册成立了郏县兄弟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并引进自动化清洗流水线设备,形成种、管、收、藏、销一条龙生产体系。同时李勇选还在山东寿光、河北永清、内蒙古、海南等地建立了胡萝卜种植基地和加工厂,年加工胡萝卜3万多吨,利润达到300多万元,忙时仅本地每天用工就有1000多人,工人平均日工资80—300元不等。由于生产的胡萝卜皮薄甜脆、色泽鲜亮、水分充足,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不但在国内大中城市俏销,还出口到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端上了“国际餐桌”。
       近年来,郏县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不断扩大土地流转规模,通过改良品种、技术指导、产品加工、延链补链等措施,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不仅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为当地农民创设了稳定的务工岗位。

       在郏县堂街镇南王楼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放眼望去,一个个大棚有序排列。大棚里,上海青、广东菜心等绿叶蔬菜青翠欲滴,长势喜人,工人们分散在各个棚里采摘、装筐、搬运,红扑扑的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棚外,一辆辆货车整装待发,这些蔬菜将在当天被送往平顶山市区蔬菜批发市场。“现在地里主要种的是上海青、小白菜、广东菜心,亩产4000到5000斤左右,大部分都销到平顶山市区,价格也比较稳定,一亩地收入1万多块。下一步我们准备建一个容量3000吨的冷库,用于蔬菜保鲜,实施错峰销售,实现效益最大化,把小蔬菜打造成富民大产业。”种植基地负责人周少锋说。
       南王楼村距离平顶山市区仅10余公里,区位优势非常明显。为助力乡村振兴,堂街镇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于2020年底在南王楼村及临近的唐庄、石洼等村建设蔬菜大棚,并出台“在规划区内每流转1亩土地奖补100元、每建1座大棚奖补1000元”的优惠政策,推动蔬菜基地快速建设。目前堂街镇以石桥店村、南王楼村、圈李村以及孟庄村为首的蔬菜基地已成功构建蔬菜大棚1800座,每日蔬菜产量高达10万斤,基地不仅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11.68万元的增收,还为周边1000余名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就业群众实现年增收1000万元,为全镇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郏县以推进种业振兴、科技服务保障、农机农艺结合为抓手,以布局集约化、产业链条化、品质高端化、功能多样化等为重点,加快推进全县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农村部门不断强化科技服务指导,注重良种良法配套,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撑,实现农产品生产提质增效。同时加快优质林果、花生、草畜、蔬菜等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因地制宜开展绿色高效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林果标准化示范基地、农作物示范基地建设。推行农技人员包村制度,组织60余名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农业技术人员分包全县300多个农业行政村,及时深入田头、大棚、基地开展墒情、苗情、病情调查,把科技致富的种子播在乡野沃土。
       据统计,目前全县拥有植保无人机60余架,飞机飞防覆盖率达85%以上;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30多个、新技术10余项;高效农业瓜果蔬菜、花生、辣椒等种植面积达35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种植10万亩,优质专用玉米种植10万亩,全县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8%以上;全县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6家,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306个,全县从事农业产业化农户2万户,年增收1.2亿多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