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合商报社主管

搜索
乡村振兴科技网 首页 健康 查看内容

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辟智能骨科诊疗新领域

2023-11-18 13:08| 查看: 8650| 评论: 0|来自: 焦作日报

  骨科手术往往伴随着痛感强、术后恢复期长等特点,所以人们常说“伤筋动骨100天”。很多患者觉得,上了手术台就意味着身体遭罪,术后一躺几个月不能动弹。但是,随着人工智能在骨科诊疗领域的拓展应用,这一局面在悄然改变。
  日前,通过市科技局严格评审,我市首家临床骨科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中心在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市第二人民医院)正式挂牌,这标志着该院开启智能骨科诊疗新时代。导航技术、3D打印技术、模拟技术、高端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产品研发市场转化……这些已在该院智能工程中心遍地开花。
  骨关节置换术
  迈入精准智能“机器人时代”
  患者安静地躺在手术台上,各项术前准备工作均已就绪,机器人挥舞着机械臂,辅助完成手术台上精准的操作,这不是科幻片场景,而是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手术室真实上演的现实操作。
  前不久,该院骨科三区主任余进伟带领团队引进了与北京协和医院同款的高端智能骨科机器人,为多名关节病患者成功实施机器人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术。刘阿姨就是受益者之一,今年60岁的她,平时十分注意个人形象。可是近年来,由于膝关节磨损严重,导致她行走明显受限,不能逛商场,更不能出去旅游。由于走路不便,个人形象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因此她也不敢出门了。前不久,刘阿姨慕名找到余进伟就诊。经诊断,刘阿姨要想彻底恢复膝关节的“自由”,需要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入院后,她发现病房里好多患者使用骨科机器人做的手术,于是强烈要求改用机器人辅助手术。
  术前,余进伟带领团队采集刘阿姨的骨骼CT数据,利用人工智能超强算力,分析关节增生畸形程度,并规划出手术方案、关节型号大小,匹配完美程度,以达到个性化治疗。
  术中,余进伟手持机械臂,机械臂精准地定位到预期规划位置,完成“毫米级”精准的截骨操作。只见机器人手臂旋转自如,无死角操作,在接近血管神经、韧带处自动识别停止,有效减少如人手抖动的失准,保证各个方位的松紧平衡。
  在机器人的辅助下,整个手术流程的推进及执行更加流畅,辅助截骨、假体安装一气呵成,手术非常顺利。术后,该科护理人员又采用了快速康复技术,次日早上查房时刘阿姨就能屈曲到100多度,下午就能够下床锻炼了。
  余进伟表示,机器人辅助手术可以通过术前患者骨骼CT数据采集,根据骨骼形态、解剖标志等个体情况,依托机器人智能化手术规划系统,对术中截骨量、假体型号、安放位置等进行精确测量,实现“量体裁衣”式的骨科诊疗模式。区别于传统依靠经验操作进行的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具有精细化、精准化等优势,距离的误差可以控制在毫米级,假体角度误差控制在1度以内,延长了假体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手术风险,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加快了患者的康复进程,为患者带来更安全、更高质量的就医体验。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关节,人们平时走路时对膝盖骨产生的压力,依靠被关节液包裹的软骨分担。但人到了一定年龄后,膝关节便开始磨损,关节面软骨没有了,就会出现“骨头磨骨头”的现象,疼痛难忍。因此,当关节出现间隙狭窄、畸形或影响正常功能和生活能力时,膝关节置换术就成为必要选择。
  “现实生活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退行性病变的发病率高达85%,大多数患者只愿尝试药物及保守治疗,畏惧手术。我相信,智能骨科诊疗新时代的到来,让患者不再畏惧手术,让智能骨科诊疗惠及大众。”余进伟说。
  科研创新
  助力骨科诊疗水平上档升级
  为了积极响应科技兴院发展战略,近年来,该院以前瞻的眼光审视骨科领域的发展,做骨科变革的推动者。如今,随着该院骨科持续开展科研攻关、技术创新,涌现出了一大批技术创新成果。
  从椎间孔镜技术到3D打印脊柱,骨科一区主任陈长青带领团队始终引领着我市骨科新技术应用和推广的方向。2021年,该科采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和教授研发的PFBN仿生髓内钉技术,完成98岁超高龄老人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据悉,这样超高龄复杂髋部骨折PFBN固定术的应用,此前在我省还未有相关报道。鉴于该科在脊椎方面拥有较强的实力,焦作市脊柱脊髓损伤治疗中心、脊柱微创中心均设在该科,是焦作市医学重点学科。
  骨科二区主任李顺国带领团体,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其中,李顺国申报的《股骨近端解剖型接骨板治疗外侧壁薄弱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2015年获得焦作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对于肩袖损伤带来“举手之痛”,该科采用缝线桥新技术助力攻“肩”克难。
  骨科三区主余进伟带领团队在全市率先开展3D导板辅助下膝关节置换术、髋关节置换术。2021年,余进伟申报的《一种干细胞技术治疗股骨头坏死方面的研究》科技成果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标志着我市医学组织工程技术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骨科四区主任倪国骅申报的《寄养骨与寄养指同时回植修复拇指V度缺损》科技成果获得河南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打破了我市此前没有省级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的局面。2021年,倪国骅再接再厉,申报的《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肢体皮肤缺损》科技成果再获河南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凭借着刀尖上的精巧艺术,2020年,他在其他科室专家的协作下,成功切除一例罕见臀部巨大肿瘤。
  “该院骨科有四个区,每个区虽然主攻方向不同,但是每个科室均坚持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应用、3D打印技术、数字化医疗等技术。我深信,随着我市首家临床骨科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中心落户医院,骨科将瞄准国内发展前沿,紧密跟踪国内新发展动态,着力开拓创新性技术,为行业打造数智化技术赋能骨科发展的新范本。”该院负责人如是说。(本报记者 朱传胜)
返回顶部